“明年的主線恐怕是波動中復蘇,其中會更強調波動?!?/p>
“今年宏觀環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確定性?!?022年,地緣政治沖突、疫情反復、通脹預期持續,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全球正經歷一段充滿變化以及不明朗的時期。
未來還將面臨哪些風險與挑戰?如何把握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機會?這是舊歲新年交替之際,每個人共同的困惑。日前,全景·卓識對話恒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共同探討變局之下的確定性方向。
“疫情管控方式的改變,以及中國經濟的重啟,是大勢所趨?!蓖醯ふJ為,如何重塑信心,是經濟周期上行之時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比如,王丹提到,盡管我國的房貸利率已經下降了幾次,但仍然沒有降到比其他的風險貸款利息更低的水平,應該有更大的下行空間。而政策利率下調,也將有助于改善家庭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提振各方信心。
嘉賓介紹
王丹,現任恒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曾為中國科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為農業,負責幾個農業部和國務院委托的大型調研項目,包括對畜牧業、農產品價格和國家飲水工程的項目評估,并與世界銀行和聯合國就包容性增長和糧食安全問題進行合作。王丹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專業方向為宏觀、環境和計量經濟學。她是多家國際媒體的特約評論員,并為FT中文網和澎湃等媒體撰寫專欄。此前,她在經濟學人智庫(EIU)擔任中國首席分析師。
01
不確定性是今年的最大特征
全景網:2022年已經接近尾聲,您如何概括今年的內外部宏觀經濟形勢特征?最大的變與不變是什么?
王丹:今年宏觀環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確定性。年初至今,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局勢,基本上沒有任何事情是我們能夠說得準的。再加上幾個比較大的黑天鵝事件,包括俄烏沖突、上海三四月份的疫情擴散等等,這些都是大家沒有料到的。
對中國來說,這也是過去30年沒有見到的新情況。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有過幾次經濟周期,但是從來沒有經歷過持續時間這么久的經濟下行壓力。在過去三年,從好的方面來說,有無數的僵尸企業、低效企業出清,但是對服務業和小微企業來說,他們承擔了疫情防控的大部分成本。
經過三年抗疫,不管是消費者還是企業主,基本上都是元氣大傷,如何彌補過去三年的損失,并且能夠給消費者、給企業家注入信心,這是我們從來沒有做過的課題。
過去3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信心從來不是問題,但是經過疫情三年,尤其是再加上房地產減速,有許多人不太知道中國經濟發展真正的動力在哪里了,這不光是經濟層面的影響,也有心理層面的,因為對消費者行為、金融投資行為來說,心理因素是非常關鍵的。
今年上半年的居民存款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改變。說明大家的消費意愿都變低了,更希望把錢存起來,之后是否能夠很快扭轉這種預期?整體來講,目前仍然是個多事之秋,不確定性仍然存在,需要耐心等待明確的利好信號。
02
產業鏈或面臨重新布局
全景網:最近國內最受關注的就是疫情政策的變化,這個方向性的轉變透露出什么信號?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去看,背后的動因是什么?
王丹:疫情管控方式的改變,以及中國經濟的重啟,是大勢所趨。不過就目前形勢而言,可能經濟還要下行一段時間才能夠真正上行,畢竟中國在過去三年的疫情中沒有很高的感染率,死亡率非常低。但是現在如果出現大規模感染情況,短期之內是有可能引起一定程度恐慌的。
所以盡管不用再經歷隔離或者靜默,但是大家有可能會進行自我隔離,所以在這個過程完成之前,恐怕我們先看到的是有更多的人居家工作或是選擇不出行,也不再進行跨省旅游。
去年疫情管控效果相對較好時,產業鏈事實上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那么近期有一個新的可能性就是,隨著更多的人感染新冠,工廠在短期內會面臨更多勞動力的喪失,盡管只是一兩周的時間,也可能會影響生產。
目前海外訂單的確在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內產能已經能夠滿足全球需求。如果中國在短期內有更多工廠由于疫情擴散導致生產停滯,甚至暫時關閉了生產線,那么就會給中國的出口,還有海外通脹造成更大壓力。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疫情感染高峰在一至兩個季度之內結束,那么下一步可能需要擔憂的,就是產業鏈的重新布局。
2018年貿易戰之后,許多人擔憂的產業鏈從中國大規模轉移出去的情況并沒有發生。而在2020年疫情開始之后至今,全球對于中國生產的依賴程度在不斷上升。
不過,由于疫情已有三年時間,且防疫政策又非常嚴格,實際上很多企業的成本已經相當高了。因此在第一波疫情感染高峰結束之后,可能會發生一件事情:面對新的限制,企業為了對沖一部分風險,可能會在海外布局更多生產線,當然,這種轉移不足以動搖中國的產業鏈優勢,但也可能對短期內的制造業投資,以及產業鏈升級造成一定沖擊。
03
需重塑居民與企業信心
全景網:您剛提到,未來的產業鏈可能會面臨重新布局,那么目前供需不平衡的情況是否也會持續?
王丹:未來幾年,供需不平衡的情況恐怕會持續很久。其中一個原因是需求降低得太快了,全球人口的增長動能已經不像過去20年那般強勁。假如這種情況持續,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以及世界總人口增速的下降,消費者的購買力也會隨之下降,因為老年人的消費與創新能力是一定要低于年輕人的,從日本的情況來看就非常明顯。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國內需求從去年開始就變得疲軟,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疫情的影響,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是房地產市場的下行。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對于上游的企業、以及下游的消費都有巨大的影響,是中國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去年,房地產行業去杠桿,房地產投資整體拉低了將近40%;目前為止,今年也差不多下降了30%~40%。我們認為,明年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好轉,房地產止跌,房價水平可能也會達到一個比較平穩的階段。
但是從需求端來講,我們現在觀察的一個情況是,在城市層面上,居民收入增長率在下降。2019年,城市層面的居民收入增速在8%~10%左右。但是現在,城市層面的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到了1%~2%左右。甚至在一些內陸小城市,收入增長率是負數,這也使得很多人對經濟前景有疑慮,就會多存錢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國內現在的需求已經趕不上生產能力了。
因此,如果經濟政策在消費端發不了力,就只能在投資端發力,而在投資端發力,會制造出更多的產能。所以,經濟周期的上行,最終是取決于如何重塑居民的信心、重塑企業的信心。
04
房貸利率仍有較大下行空間
全景網:目前市場上有一種呼聲,認為對于房地產的過度下滑,應該補貼房貸利息,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王丹:房地產市場的減速不光拖累了下游的消費,也拖累了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比如鋼鐵、水泥、玻璃等等,基本上大大小小的供應商都受到了相當大的沖擊。
而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我認為房貸利率實際上還有更大的下行空間。盡管如果我們橫向比較,中國目前的房貸利率已經比美國低了,這也是過去30年未有的局面。但是如果跟國內其他類型的貸款相比,中國的房貸利率仍然是高于其他類型的貸款利率。
正常來說,房貸可以說是中國銀行體系中最安全的資產之一。在2020年疫情暴發之前,房貸利率一直要低于其他的借貸利率,比如企業借貸,由于是更加有風險性的投資,借貸利率也必然會更高一些。目前,我國的房貸利率盡管已經下降了幾次,但仍然沒有降到比其他的風險貸款利息更低的水平,因此我認為應該有更大的下行空間。
而這對于許多想要買剛需房或是改善房的家庭來說,也是重大利好。
市場上也認為,政策利率的下調概率越來越高,它可能會反映在5年期LPR上,直接影響房貸利率,也可能反映在1年期LPR上,影響企業的短期借貸。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只要是政策利率下調,就會改善家庭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不但降低借新債的成本,其實也會降低舊債成本,那么家庭和企業的現金流都會改善,這對于各方面來說,都有助于提振信心。
05
外貿壓力大
歐洲綠色轉型為利好機會
全景網:11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速(以美元計)為-8.7%,下挫幅度較深,成為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的次低點。出口也連續兩次大幅低于市場預期,本輪的出口回落呈現出什么特征?短期之內,出口陰霾是否難以消散?
王丹:短期之內,未來一兩個月的出口下行可能會相當明顯。如果是從明年全年來看,出口下行壓力恐怕也是相當大的。
我們看到,西方主要央行的加息仍然沒有退出。對美聯儲來說,現在也不是一個退出的時點,通脹在美國仍然是相當高的水平,盡管美國今年的通脹水平已經從9.1%的高位回落兩個百分點到了7.1%的水平,但是不會因為一兩個月的通脹減緩,就會改變加息的方向,只是可能會加得慢一點。
因此,假如美聯儲持續加息,英國央行加息,再加上歐洲央行加息,這些都是中國主要的出口目的地,他們的加息會導致中國的出口訂單減少。
不過對于歐洲,有一個利好的方向是他們的綠色轉型。歐洲是中國綠色產品的最大出口地,在綠色產業鏈上的電池、新能源車,以及很多中間品,中國都是第一大出口國。盡管歐洲正處于能源危機之下,影響了綠色轉型的進程,但我們相信在三五年之內,一定會恢復到歷史的正常發展趨勢上去。
整體來看,外貿對于中國GDP的貢獻仍然是正的,但外貿基本面依然面臨不小的挑戰。
06
拉動內需
落腳點在于國內消費
全景網:11月份我國的進口數據也不太樂觀,1進口金額(美元計價)同比降幅下降至兩位數,由10月的-0.7%下降至-10.6%,下滑了9.9 pct,環比增速為6.1%。在外需持續疲軟的情況下,內生增長能否成為了突破點?
王丹:明年的外需面臨挑戰,要實現經濟增長,內需的拉動便必不可少。
不過,內需目前也面臨一些難點,一是基建投資受制于財政壓力,不能過度擴張;二是如果以制造業投資為主,可能也會有產能過剩的壓力;三是房地產投資最多就是止跌,已經不太可能回到以前大幅擴張的局面;因此,拉動內需的落腳點,最后落在了國內的消費上。
近期,多名經濟學家和券商建議將2023年GDP增速目標設定為5%以上。如果政府工作報告確實將明年的經濟增速定在5%或更高,市場信心無疑會有極大的提振,也意味著會有更多的政策出臺,利好企業生產與國內消費。我們要有耐心,等待更加明確的政策信號。
07
明年將在波動中復蘇
全景網:您認為2023年宏觀經濟的主線是什么?對于普通投資者,您對明年的資產配置有何建議?
王丹:明年宏觀經濟的主線恐怕是“波動中復蘇”。其中,我會更強調波動,要謹慎樂觀。
我相信明年的情況一定會比今年好,但也不代表投資者可以大舉滿倉,還是需要有相當的選擇性,未來投機性的機會會越來越少。對于某一些行業,比如跟國家戰略相關的,跟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相關的,包括安全和發展并重的產業,包括一些國防軍工產業等等,我們都能夠看到增長性的機會。
而對于沒有經驗的投資者來說,仍然要相信金融機構或金融專家的意見,在波動的市場中,一定要有耐心找到自己懂的行業,一定要找到趨勢性,而不是進行短期的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