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曙光已至,歲啟新篇。2022年,對保險業而言是“冷熱交錯”的一年,證券時報記者謹以十大事件總結保險業的這一年,并以此打開新一年行業觀察的視角,探看保險業如何闖關2023。
證券時報記者 鄧雄鷹 劉敬元
剛剛過去的2022年,人身險繼續深度轉型,行業基本面承受一定壓力;而過了幾年“緊日子”的財險業則有所喘息,財產險遇見了近年少有的承保盈利大年。與此同時,股市、債市幾番震蕩,也讓走過這一年的保險投資欲語還休,深刻感受了市場的洗禮。
償二代二期影響深遠
2022年,新的保險資本監管制度《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Ⅱ)》(下稱“償二代二期規則”)實施,對行業影響深遠。
出于更好防范行業風險的考慮,償二代二期規則提升實際資本認定標準,實際資本認定更為嚴格,同時對保險風險等加大了資本要求,對各保險公司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其中,以上市險企為主的大型險企特別是大型壽險公司,主要是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而部分中小險企則面臨資本不足形成資本補充需求。一些險企向監管部門申請了過渡期政策,逐步實行新規則,確保平穩過渡。
從公開信息看,為滿足償付能力充足率要求,一方面,保險公司增加資本金和發債融資迎來高峰;另一方面,保險公司特別是償付能力吃緊的公司,也逐步建立精細化管理資本的思路。
從償付能力情況看,保險業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行業風險總體可控。從2022年上半年實施情況看,償二代二期規則提高了監管指標的風險敏感性和有效性,在引導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支持資本市場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綠巨人”年底絕地反彈
此前,受壽險代理人渠道轉型、新單負增長、資本市場下跌帶來投資收益不及預期,以及長端利率趨勢下行等因素影響,保險股自2020年底步入下跌通道,變身“綠巨人”。
2022年前10個月,寒氣尚未消散,除了中國人保,其他A股保險股均震蕩下跌。2022年上半年,在保險股普遍低迷之下,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等紛紛采取回購、高管增持等措施向市場傳遞信心。
2022年11月至12月底,短短兩個月,保險股迎來了反彈潮。Wind數據顯示,2022年A股保險指數下跌0.08%,振幅卻達到33.20%,年初至10月末下跌幅度達22.98%,11月以來則上漲29.74%。從全年表現來看,中國人壽、中國人保2022年分別上漲26.15%、14.62%,中國平安、天茂集團、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則分別下跌1.54%、4.53%、5.45%和18.57%。
目前,保險股整體仍處于估值修復階段。海通國際分析,保險行業2023年“開門紅”值得期待,中長期仍看好康養產業發展;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回升至2.9%左右,如果經濟預期改善、長端利率持續上行,保險公司投資端的壓力將獲得顯著緩解。
上市險企塵封五年再擴容
陣容凍結五年之久的上市險企群體,終于在2022年迎來了一位新成員。
2022年12月9日,陽光保險集團正式登陸港交所。在市場相對疲軟的環境下,陽光保險此次IPO募資約67億港元,為香港市場當年第四大IPO,也是2021年10月以來香港最大的金融機構IPO。由此,陽光保險正式成為國內第十家上市險企。
2005年創立的陽光保險集團,將此次上市視作最好的“成人禮”。該公司認為,踏入了國際資本市場、成為全球化公眾公司,這將有助于公司拓寬國際視野、增強發展動力。
回顧保險機構探索借力資本市場之路,本世紀初十年,以國有保險公司為主的頭部險企曾借助在香港、海外以及內地上市,實現了公司治理升級、市場化經營。不過,近十年來,國內保險公司上市進度放緩,僅有零星上市事件發生。
目前,保險行業實質邁出上市步伐的僅剩國元農險一家,其A股上市申請已于2021年12月獲得證監會受理。下一只保險新股會是誰?
壽險深度轉型深幾許?
要看國內保險業基本面,人身險是關鍵盤。2022年,人身險繼續深度轉型,至今仍未走出谷底。
據行業交流獲得的信息,壽險公司最重要的兩塊業務——年金保險和重疾保險,新單業務均處于下滑狀態,而衡量業務質量的新業務價值指標,也未改負增長。
背后的原因是多樣的,有人口紅利減退的原因,行業代理人已從900萬降至400萬;也有疫情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居民消費能力減弱的原因;還有普惠型保險對于重疾險等傳統價值業務的沖擊……最根本的是,行業過去的以保單銷售為中心的粗放發展,已經與客戶發出的真正解決風險轉移問題的需求不再匹配,供給側改革成為必然。
不過,一些積極因素已在累積。以頭部機構為首的主流機構,正在推進從產品、服務到銷售隊伍等方面的改革,監管部門也在主導代理人銷售分級改革,行業銷售更加專業、規范,誠信形象有所恢復。
重要的是,行業前景仍然被看好。國內的保險存量市場開發仍非常淺,增量市場依然廣闊,保險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行業獨特的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優勢,仍然有長期空間。
只是寒冬不會輕易過去,轉型升級也并非易事,需要行業主體的轉型戰略決心,更需要在陣痛期推進轉型的堅定性。
車險回暖促財險大復蘇
2022年,財險業表現持續向好,成為保險行業發展的最大亮點之一。
車險市場恢復增長是財險公司保費增長的重要因素。經過一年的逐步消化,車險綜改的調整影響已經基本釋放,與此同時,新能源車車險快速增長、汽車銷售恢復向好等因素推動車險業務恢復增長。非車險業務方面,也延續高增長態勢。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2022年前10個月,財產保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1.25萬億元,同比增長9.93%,其中車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6.23%。
不過,財險市場短期持續向好難掩行業面臨的長期挑戰。一是行業馬太效應日益凸顯,擁有規模和成本優勢的財險公司往往能獲取更多市場資源。持續開展精細化管理和建立自身核心競爭力,是財險公司尤其是中小型財險公司需要解決的中長期課題。二是主機廠入局或改變車險市場格局。截至目前,多個主機廠商通過設立中介公司的方式已經或正在開展保險業布局。對于保險公司來說,角逐車險是一場不進則退的命運攸關之戰。此外,疫情帶來的出行減少是2022年前三季財險行業賠付率表現良好的重要原因。隨著未來出險率恢復正常,降本增效仍是保險公司需要持續面對的挑戰。
市場波動劇烈投資承壓
投資端是保險公司實現負債匹配并獲取收益的重要渠道。在利率走低、權益波動的情況下,2022年保險資金投資也面臨不小挑戰。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24.8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7%。其中,人身險公司資金體量占據了行業的絕大部分。截至三季度末,人身險公司的資金運用余額為22.10萬億元,占行業總資金規模近九成。
從投資收益表現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保險資金投資財務收益率為3.47%(年化,下同),綜合收益率為1.56%。其中,人身險公司財務投資收益率為3.48%,綜合收益率為1.51%;財險公司財務收益率為3.57%,綜合收益率為1.29%。
壽險公司對長期投資收益的精算假設普遍為年化5%以上,2022年以來資本市場波動明顯,讓業界承受一定壓力。不過,投資波動難以避免,還應拉長期限來看。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微信公號2022年11月8日發布的“保險資金這十年”數據,近十年來,保險資金投資收益保持穩定,投資收益規模從0.18萬億元增至1.05萬億元,年均財務收益率達5.28%,每年均實現正收益,波動幅度遠小于其他機構投資者。
深化對外開放又結碩果
2022年,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持續深入,保險業的擴大開放繼續有標志性成果出現。
2022年11月18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批復,同意華泰保險集團變更股東,一次性批復安達系2家公司受讓多家華泰保險集團股東所持股權,對應股權比例為35.88%。加上此前已持有的股份,安達系4家公司合計對華泰保險持股比例增至83.2%,成為控股股東。華泰保險集團也成為國內第一家從“中資”轉為“外資”的保險集團。
此次金融深化開放以來,安達集團是感受最直接的外資金融機構,也是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加大布局的一個縮影。
自2018年我國擴大金融對外開放以來,首家外資控股公司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開業;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成功改建為友邦人壽,成為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中德安聯人壽成為我國第二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并更名為安聯人壽;匯豐人壽由合資壽險轉為外資獨資壽險企業;友邦保險120億元入股中郵人壽并獲得中郵人壽24.9%股權;漢諾威再保險、瑞士再保險不斷增資在華分公司……
個人養老金正式開閘
2022年,是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的起步之年。
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明確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健全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拉開了我國個人養老金發展的序幕。
2022年11月4日,人社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對個人養老金參加流程、資金賬戶管理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同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個人養老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明確自2022年1月1日起,對個人養老金實施遞延納稅優惠政策。
商業養老保險是個人養老金可投資的四大渠道之一。2022年11月22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基本要求。個人養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25日正式啟動實施以來,目前已有6家保險公司在36個先行城市地區實現保單落地。
為進一步豐富商業養老金融供給,2022年12月1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養老保險公司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的通知》,決定自2023年1月1日起開展養老保險公司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商業養老金是新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對去年11月落地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具有支持和補充作用。
信達證券分析,隨著《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落地,銀保監會已先后啟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理財產品、特定養老儲蓄等試點,本次開展養老保險公司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商業養老金融產品供給,為不同人群更好地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和第三支柱養老金建設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風險處置與化解新階段
2022年7月16日,隨著兩年接管到期,明天系金融機構均進入下一個階段,其中的4家保險公司,即天安財險、華夏人壽、天安人壽、易安財險,也呈現不同狀態。
其中,銀保監會2022年6月29日原則同意易安財險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天安財險保險資產包,則已啟動公開掛牌轉讓程序。兩家體量較大的壽險公司,已組建新的高管班底,均主要來自托管組相關機構,這被認為有利于企業平穩進入新的轉型發展時期。至此,4家險企接管暫告段落,但保險業還有數家過去狂飆突進積累起風險的問題機構,對于行業和監管部門來說,風險化解和處置壓力仍在。
值得一提的是,為促進保險業穩健經營和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保險保障基金的積極作用,維護保單持有人合法權益,銀保監會會同財政部、人民銀行對2008年頒布施行的《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2022年11月,銀保監會發布修訂后的《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經國務院批準,自2022年12月12日起實施。
修訂后的《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成為未來保險保障基金參與風險處置,以及保單持有人合法權益得到保障的基本依據。此次修訂,豐富了動用保險保障基金的情形,增加“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情形”;賦予保險保障基金公司“參與風險處置方案和使用辦法的擬定”的權利。
除了行業保障基金,2022年我國還提出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用于具有系統性隱患的重大風險處置,與發揮常規化風險處置作用的存款保險和行業保障基金,構成我國金融安全網必不可少的部分。
惠民保熱潮可否持續?
2022年,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簡稱“惠民?!保├^續掀起熱潮。據眾托幫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29個省159個地區289個地級市推出了232款惠民保,約1.58億人次參保,保費約180億元。
惠民保最早于2015年在深圳市萌芽。近兩年來,惠民保作為具有普惠性質的商業醫療險,業務模式得到政府、商業保險機構以及第三方服務平臺等廣泛參與,發展呈現井噴態勢,逐步成為基本醫療保險的重要補充。
2022年,各地升級上線的惠民保延續“惠民”特色,低門檻高保額仍是標配。據湖南大學發布的《“惠民?!碑a品研究藍皮書(2022)》,2022年全國惠民保住院及特殊門診的免賠額較上年有下降趨勢,同時產品總保額有提高趨勢。
對于惠民保這類低保費、低門檻、高保額的惠民產品,如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此前發布的《2022年惠民??沙掷m發展趨勢洞察》指出,從邏輯上看,惠民保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實現籌資可持續和支付可持續。其中,籌資可持續即持續保持足夠大的參保量,支付可持續即在基金管理上能實現有效控費。